1991年,22歲的邢福順剛從原海南通什農校農學專業畢業后,就留在白沙打安鎮農技站擔任技術員、助理農藝師,自此與白沙結下了不解之緣。在此后的29年時間里,邢福順先后在白沙科技管理中心、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、科學信息與農業技術局、科學技術協會等部門任職,但本職工作始終不離農業。
自2010年擔任白沙科學技術協會主席以來,在邢福順的組織協調下,白沙全縣11個鄉鎮陸續組建了科普協會,全縣74個村委會、8個居委會和495個村民小組也相應成立了科普分會和科普小組,這一舉措有效助力科普隊伍建設延伸到每一角落。
經統計,近10年來,邢福順累計舉辦300多期的實用技術培訓班,培訓農民6萬多人次,將水稻、橡膠、果樹、四季筍、生姜、茶葉術、蜜蜂、烏龜等產業的30多項實用農業新技術送到了群眾手上;同時,邢福順還協同有關部門把上述農作物栽培、養殖技術編寫成教材、制成PPT文檔,部分還錄制成VCD光盤,贈送給各鄉鎮農技部門及村委會輪番放映,進一步做好科普工作。
作為白沙農業技術扶貧專家服務團帶頭人,為了提高當地公務人員的農業技能,近年來,邢福順還協同有關部門編寫《技能型鄉鎮干部讀本》《農村實用技術教材》,建成橡膠綜合管理、科學養豬、優良筍用竹、木薯品種選育、甜玉米栽培、毛薯新品種引進、甘蔗健康種苗生產、五里路有機茶等科普示范基地,實現了“學習、示范、實踐”三結合,并加大培訓力度,讓每名鄉鎮及駐村干部至少掌握1至2項農村實用技能,真正成長為農村工作的能手、農民脫貧致富的幫手。
2018年,邢福順再次“履新”,擔任白沙打安鎮福妥村第一書記。為發展福妥村的扶貧產業,邢福順協同村“兩委”班子立足實際,剖析自身不足和優勢,選準脫貧增收產業路子。在邢福順看來,福妥村位于南高嶺腳下珠碧江邊,這里山泉充沛,晝夜溫差大,為發展優質水稻產業提供了優良的生態環境。“我們組織村民暢通水利溝渠,引江水灌溉稻田,種出來的生態香稻一點都不遜色于進口香米。”福妥村委會干部曾岳甫介紹,在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及邢福順科協團隊的齊心幫扶下,去年,福妥村種植了140畝“綠金香”生態香稻,市場銷售價每斤為8至10元。
今年以來,邢福順積極協調與有關部門達成包銷協議后,又引進“野香優莉絲”香稻品種,并將種植規模擴大至350畝左右,于今年10月中下旬迎來了好收成。此外,駐村扶貧期間,邢福順還陸續引進茭白、朝天椒等產業項目落戶福妥村,同時積極組織村民開展黑山羊養殖、茭白、水稻病蟲害防治、淮山、朝天椒、橡膠、檳榔、益智等產業的技術培訓及指導活動,不斷提高農民科學水平,引導農戶發展特色高效農業,加快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。
暑去寒來,但邢福順始終不改發展農業的初心。29年以來,他常年奔走于白沙各鄉鎮的田間地頭,從最初的農業“新兵”成長為一名熟知多種農作物栽培管護技術的行家里手。近年來,也接連榮獲“海南省科技下鄉工作先進工作者”“全國科協系統先進工作者標兵”等殊榮,更緣于他始終對農民朋友始終抱有“熱心腸”,也被大家親切地稱贊為農業發展的“貼心人”。